1931年,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,随着“左”倾主义的盛行,党的内部分歧加剧,军事战略上逐渐偏向激进路线。而与此同时,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取得了辉煌胜利,为红军的壮大和士气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再加上新成立的苏维埃临时政府,整个红军充满了战斗的热情和自信。
然而,在918事变后,蒋介石将“攘外必先安内”作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,这一策略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志士的强烈不满,最终在江西宁都爆发了起义。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1.7万余人迅速起义并加入了工农红军,这无疑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实力,形成了对蒋介石政权的有效威胁。
此时,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愈发尖锐,蒋介石也因种种原因一度下野。中共中央认为,这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,决定加大对苏区的扩展力度,并力求将多个苏区联系成一个更为坚固的整体,争取在几个中心城市实现革命胜利。于是,周恩来被派往苏区,执行这一任务。
展开剩余73%1932年1月上旬,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召开会议,讨论临时中央提出的攻打南昌计划。周恩来征求了朱德和毛泽东的意见。两位领袖均认为现阶段进攻大城市并不现实,敌我力量差距过大,且即便攻下南昌,所需的牺牲代价也将难以承受。周恩来将这一意见反馈给临时中央,并建议暂缓进攻南昌。
临时中央回复表示,如果无法攻下南昌,至少应选择抚州、吉安或赣州其中一个城市进行攻打。上海方面态度坚决,周恩来感到局势难以回旋,于是会议开始讨论攻打这三个城市的可能性。经过反复讨论,大家一致认为赣州的守军较少且较为孤立,是攻打的最佳选择。
然而,毛泽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他认为赣州三面环水,易守难攻,因此不适合直接进攻。他建议优先发展赣州周边的农村地区,采取游击战术逐步巩固苏区,然后再攻打赣州。他认为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,同时也是最终打下赣州的最佳策略。尽管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深思,但在场的大多数人,包括顾作霖、王稼祥、彭德怀等,依然支持直接进攻赣州。顾作霖甚至指责毛泽东为右倾机会主义,局势一度十分紧张。
可以想象,毛泽东在此时的处境非常孤立,不仅遭遇了王明的激烈打压,还面对着党内部分同志的质疑与反对。然而,毛泽东依旧没有因为个人的前途而妥协,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思路,并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其他同志的理解与支持。
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,毛泽东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采纳,最终赣州战役还是按计划展开。然而,这场战役以惨痛的失败告终,红军经过33天的苦战,未能攻下赣州,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损失近3000人,其中包括几位正师级干部。红军不仅未能突破赣州的防线,甚至在战后险些遭到敌军的反包围,差点导致全军覆没。这次战役的失败,导致了红军丧失了宝贵的时间,未能有效扩大苏区。
然而,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气馁,他在病中依旧关注战局,未曾消极对待。攻打赣州前,他已预料到可能会面临失败,因此在赣州战役初期就准备了应急方案。收到前线紧急报告后,毛泽东不顾病情,迅速下山,冒雨赶回瑞金,并及时指挥了局势的应变。他提出利用红五军团作为预备队,解救红三军团的困境,成功避免了红三军团的全军覆没。
这一系列的决策和行动,最终保住了红军的生力军,并为日后的战略反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毛泽东的决策和领导能力在这次危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,证明了他在红军中的核心地位。
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,毛泽东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,他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,深深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建立。没有毛泽东,就没有中国共产党,也没有新中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安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