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老金“死人领薪”:数据错误的遮羞布下,是制度性失职的溃烂
山东省审计厅披露的“两市48县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241.48万元养老金”事件,再次撕开了社保基金管理的疮疤。面对舆论质疑,相关部门习惯性抛出“信息不畅”“数据比对不及时”等托词,试图将问题轻描淡写为技术疏漏。然而,这看似客观的解释背后,实则是对制度性失职的刻意掩盖,暴露出养老金管理体系深层次的结构性危机。
一、数据错误的表象下,是责任链条的系统性崩塌
所谓“信息不畅”,本质上是部门间数据壁垒的具象化表达。在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的今天,民政部门的殡葬信息、公安部门的户籍注销信息、司法部门的服刑记录,本应通过实时数据接口实现无缝对接。但现实中,这些关键数据却被切割成“信息孤岛”,形成监管盲区。例如北京某区级社保机构因未与监狱系统联网,向284名服刑人员发放1954万元养老金,这种“数据沉睡”现象绝非技术问题,而是行政部门间利益博弈、责任推诿的结果。
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。按照规定,退休人员每年需进行生存认证,但山东事件中505名死亡人员的养老金发放竟持续两年未被察觉,暴露出基层经办机构对认证流程的敷衍塞责。这种“躺平式”管理,本质上是将公共资金安全寄托于参保人自觉,而非制度性防控。正如山西“1岁工作22岁退休”冒领69万元养老金的极端案例,若没有审计部门介入,这类荒诞剧还将继续上演。
二、欺诈骗保的黑幕里,藏着监管体系的致命漏洞
当“数据比对不及时”成为常态,欺诈骗保便滋生出灰色产业链。从家属隐瞒死亡信息冒领,到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伪造材料,每一笔违规发放的养老金背后,都存在监管链条的断裂。例如北海市社保中心因审核疏忽,向4名已停发养老金人员补发11年待遇,这种“亡羊补牢”式的补救,凸显出日常监管的形同虚设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基层机构为掩盖失职,甚至刻意回避问题,如山东事件中241万元违规资金直至审计时才被发现,暴露出内部监督机制的彻底失效。
法律威慑力的疲软进一步纵容了违规行为。《社会保险法》明确规定,对骗保者处以骗取金额2-5倍罚款,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,但现实中多数案件仅以追回资金结案。这种“罚酒三杯”式处理,使得违规成本远低于收益。正如彭水县通过大数据模型追回20万元养老金后,仍有服刑人员家属以“生活困难”为由拖延退款,折射出法律执行的绵软无力。
三、破局之道:用制度刚性筑牢民生底线
破解养老金管理困局,需构建“技术+制度”的双重防护网。歙县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,实现参保信息实时核验,从源头上杜绝冒领现象;孝义市检察院开发大数据监督模型,精准筛查出110人次违规领取线索,追回300余万元资金。这些实践证明,技术赋能能显著提升监管效能,但前提是打破部门利益壁垒,建立数据共享的刚性约束机制。
更关键的是要重构责任体系。对审核不严、监管不力的经办机构,应实行“一案双查”,既追究直接责任人,也问责分管领导;对故意隐瞒信息、伪造材料的骗保者,除经济处罚外,还应纳入社会信用黑名单,形成长效震慑。正如彭水县建立“数据比对-动态核查-公众参与”防护体系后,实现服刑人员养老金“零违规发放”,这种常态化监管机制才是治本之策。
养老金是民生保障的底线,每一分钱都承载着民众对晚年生活的期待。当“死人领薪”成为审计报告中的冰冷数字,当“信息错误”沦为责任推诿的遮羞布,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:问题的根源不在技术,而在人心;改革的关键不在口号,而在行动。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制度积弊,以刮骨疗毒的决心严惩失职渎职,才能让养老金真正成为守护民生的“安全网”,而非滋养腐败的“唐僧肉”。
股票配资安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